他戒掉熬夜習慣、不再飲酒、嚴格控制飲食……只為→
4月22日,屏南縣交通運輸局青年干部張元健在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協(xié)和醫(yī)院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為一名陌生的血液病患者送去延續(xù)生命的希望,成為屏南縣首位非血緣造血干細胞捐獻者,也是我省第504例、我市第23例捐獻者。
“基因匹配率極低,配型成功就像獲得一張‘生命盲盒’中獎券。”早在學生時代,張元健就通過教科書了解到造血干細胞捐獻和移植。2019年8月16日,張元健在參與無償獻血時登記加入了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彼時,他只是懷著一個簡單而純粹的想法,“如果真的有人跟我匹配,也許就能救人。更多人入庫能增加那個不幸之人得到‘重生入場券’的機會。”
今年3月的一天,張元健接到了“配型成功”的電話,“像被命運輕輕點中了肩膀”,一場奇妙的緣分就此展開。盡管內心充滿了緊張和不安,張元健卻覺得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油然而生,“心跳偶爾‘搶跑’,但更多時候,身體里仿佛住進了一個‘小太陽’,我的血從此要帶著兩個人的希望流動。”張元健暗暗為自己鼓勁,“加油!”
戒掉熬夜習慣,每晚十點前睡覺;不再飲酒,嚴格控制飲食……在接到高分辨采集及體檢通知后,為確保捐獻的順利進行,張元健開始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希望以最佳的身體狀態(tài)迎接捐獻。
與調整作息并行的還有心理壓力。張元健查閱大量科普資料,了解到動員劑可能會帶來腰酸等短暫不適,隱隱有些擔憂,但一想到“遠方有人正在生死線上等待你的幫助”時,所有的顧慮都變得微不足道。原計劃高分辨血樣采集和體檢血液采集同天進行,但張元健卻出現了低血糖現象,他不得不臨時補充能量,重新采集,體檢也因此改期。這些“意外”并沒有動搖他的決心,反而讓他更加堅定捐獻的信念。
“有一個人生病了,現在爸爸有機會救他,爸爸要不要去?”張元健問女兒。“要去,救人很重要的,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女兒毫不猶豫地回答。那一刻,張元健心中的能量再度“升級加滿”。捐獻過程中,張元健不僅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單位領導和同事們也紛紛為他點贊,認為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4月18日,在愛人的陪伴下,張元健前往采集醫(yī)院簽署捐獻同意書,開始注射動員劑。4月22日,張元健順利完成了造血干細胞的采集。采集當天,一封患者的親筆信送到了他的手中,信中寫道:“您像孫悟空一樣充滿正義感,像保爾·柯察金一樣堅強勇敢。為了捐獻,您經歷了很多,像一個無畏的戰(zhàn)士沒有退縮。您是我生命中的一道光,給予我重生的機會。我也會像您一樣,給別人送去希望。如果有機會,我也想加入到幫助他人的行列中去。”
張元健的捐獻不僅為患者帶去了生的希望,也讓更多人了解到造血干細胞捐獻的意義和安全性。“在現代技術下,外周血采集占比99%,和獻血差異不大。動員劑的短期不適,遠小于患者化療痛苦的萬分之一。”張元健希望更多人加入造血干細胞捐獻行列,“讓自己平凡的血肉,有機會參與另一個生命的重啟”,用愛心傳遞的方式讓生命接力前行。
來源:閩東日報·新寧德客戶端記者 陳薇
編輯:陳娥
審核:藍青 林珺
責任編輯:陳娥
(原標題:他戒掉熬夜習慣、不再飲酒、嚴格控制飲食……只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