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絡中國節(jié)·春節(jié)|平凡生活中的寧德年味
歲末年初,辭舊迎新,蛇年春節(jié)的腳步日益臨近。春節(jié)愈近,年味愈濃。有人說,年味變淡了,其實不然。盡管時間變遷一刻不停,但有家的地方便是過年,年味,依然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
臨近年關,中心城區(qū)春節(jié)氣氛漸濃,市區(qū)各處的街景布置陸續(xù)展開,處處洋溢著濃厚的節(jié)日氛圍。1月21日,記者在八一五東路看到,道路兩側的樹干纏繞燈帶,樹上掛著各色彩燈,流光溢彩,在扮靚城市街景的同時,也讓年味更加濃郁。
當天,記者在中心城區(qū)的人民公園、蕉城南路等地見到,工人們對多條主干道、重要節(jié)點進行春節(jié)氛圍布置,鮮紅的燈籠高高懸掛,點亮了濃濃的幸福年味。
大街小巷裝扮一新,多彩活動喜迎新春。1月21日的北岸公園人流如織,這里進行年集活動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人前來。炸串攤位前,來自福鼎的攤主郭先生和其上大學放寒假歸來的兒子忙得不可開交。
“趕年集過程中,摩肩接踵的人群和販賣聲讓我感受到了春節(jié)的熱鬧氛圍,還能和孩子一起‘共事’,這才是迎新春的‘正確打開方式’。”郭先生笑言:“兒子是我的‘擺攤合伙人’,我和他約定,他每自己賣出一份炸串,我分他一塊錢。”
對于寧德人來說,過年不只是享受生活那么簡單。寧德方言中,稱“過年”為“做年”。過春節(jié),要“做”的可不少,打掃家務、置備年貨、走親串友等等。
一到臘月,中心城區(qū)的環(huán)城路一帶便熱鬧異常,到處一片忙碌而喜慶的氛圍。1月19日,記者在該路段附近的錦福城、二月花等年貨市場看到,春聯(lián)、福字、燈籠等春節(jié)裝飾物琳瑯滿目,市民穿梭其中選購貨品。
當天,記者走訪萬達永輝超市、大潤發(fā)(寧德店)等商超,只見貨架上“C位”已經(jīng)擺滿禮盒、分享裝零食等年貨。店內(nèi)還循環(huán)播放著《新年好》《恭喜發(fā)財》等喜慶音樂,增添新春氛圍。
食物是必不可少的年貨,裹挾著鄉(xiāng)愁的飯菜,是“年”的味道。“老寧德”人的餐桌年夜飯,總少不了炒干貝、炸大黃魚、蒸年糕等美食。為了那口在外品嘗不到的家常菜,驅使著游子踏上歸途。
寧德肉丸,是在海南三亞工作的蕉城區(qū)漳灣鎮(zhèn)鰲江村村民連先生回家過年最想吃的食物。每年春節(jié)前,他們一家人會一起制作肉丸:將地瓜與芋頭打搗成泥,加入地瓜粉攪拌,制成肉丸皮;將豬肉切成小丁,加入姜末、豬油、香菇、海蠣、蔥花等,制成內(nèi)餡;包好的肉丸入鍋蒸熟。
掀開鍋蓋,肉丸的香氣瞬間撲面而來,彌漫在四周的空氣中,對連先生來說,這是關于“年”的記憶,亦是兒時家的味道。
與家人團聚,是在外打拼的人們內(nèi)心最重要的惦念。1月21日的寧德火車站早已人來人往、人頭攢動,旅客們拎著精心挑選的特產(chǎn)、拉著大大小小的行李箱,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中國人有著深厚的“戀土情節(jié)”,故鄉(xiāng),仿佛是心中的“白月光”,即使離鄉(xiāng)多年,但每逢過年,也想回去看一看。
祖籍羅源縣的蕉城區(qū)城南鎮(zhèn)后山村村民余先生,其爺爺輩已扎根寧德,到余先生這里,已是生活在寧德的第三代了,但只要過年有時間,他們一家總是要回羅源縣中房鎮(zhèn)顯柄村的百年祖宅走一走,哪怕這宅子平常已無人居住。
驅車從寧德市區(qū)到羅源縣城,再到中房鎮(zhèn)區(qū)從主村沿山路步行至老宅,在宅子門口貼上春聯(lián)、廚房生起柴火灶,便感覺“回家了”“有年味了”。
過年形式有變,新春年味不減。線上“云”拜年,讓溫暖不缺席。“爸爸媽媽,今年我沒回家過年了,你們有空了來西安看看我和寶寶,順便來旅游。”日前,蕉城區(qū)蕉南街道下宅園社區(qū)居民陳女士通過微信向父母拜年并發(fā)送了拜年紅包。陳女士和其丈夫李先生已安居西安,考慮到孩子還小坐車不便,因此選擇就地過年。
春節(jié),是幸福的日子。過幾天,我市各地將陸續(xù)會有逛廟會、賞花燈等豐富多彩民俗活動,為市民游客獻上豐富多彩的文化“大餐”;再往后,許多寧德人的微信將會看到“返程時,后備箱被物品塞滿”的“朋友圈”,那是父母對孩子沉甸甸的愛。
在寧德,年味是人們對新一年的期待,是親人的關懷,是平凡日子里的人間煙火。
來源:閩東日報·新寧德客戶端記者 余根坤 圖/文
編輯:林哲雨
審核:劉寧芬 周邦在
責任編輯:林哲雨
(原標題:網(wǎng)絡中國節(jié)·春節(jié)|平凡生活中的寧德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