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生活雜志 | 福鼎赤溪村:滴水穿石換新顏

全國黨刊全媒體沿著總書記的足跡
主題采訪活動報道之二
2023年6月14日上午,《黨的生活》全媒體記者跟隨“‘四下基層’與黨的群眾路線——全國黨刊全媒體沿著總書記的足跡主題采訪活動”采訪團來到福建省寧德市福鼎市磻溪鎮(zhèn)赤溪村,探尋這個“中國扶貧第一村”的發(fā)展歷程。
赤溪村:滴水穿石換新顏


2016年2月19日,赤溪村迎來了歷史性的一刻——在人民日報社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人民網演播室,與赤溪村村民進行了視頻連線?!暗嗡┦?、久久為功、弱鳥先飛,你們做到了?!绷暯娇倳洕M懷深情地說,“希望赤溪村再接再厲,在現有取得很好成績的基礎上,自強不息,繼續(xù)努力?!?/span>
而在與演播室數千里之隔的赤溪村主干道上,十多米寬的街道兩旁矗立著白墻黛瓦的三層畬族風情民居,茶葉店、特產店、小酒樓鱗次櫛比。青山環(huán)繞,綠樹成蔭,清澈的九鯉溪穿村而過……

赤溪村新貌 易賽鍵/攝
任誰也想不到,30多年前,赤溪村還是一個窮得叮當響的小山村,村民過著住不擋雨、食不果腹的生活,紛紛背井離鄉(xiāng)。
彼時,地處大山深處的畬族行政村赤溪村集“老少邊窮”于一體,280多戶村民分散居住在14個“五不通”(不通路、不通電、不通水、不通電視信號、不通訊)的偏遠自然村。村民們過著“家家竹木屋、頓頓揭鍋難”的艱辛生活。
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則更為艱難,村民們住的是茅草房、點的是煤油燈、吃的是地瓜米、配的是野菜鹽湯,婆媳同穿一條褲。有首歌謠道盡了當時的貧困狀況:“長天下山溪,日頭照半邊;種薯山豬吃,種豆無糧收;終年砍毛竹,不足換油鹽;野菜加筍干,難度半年荒?!?/span>

赤溪村一景 王宇萌/攝
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時任福鼎縣委報道組組長王紹據關于下山溪自然村貧困狀況的文章《窮山村希望實行特殊政策治窮致富》,并配發(fā)題為《關懷貧困地區(qū)》的評論員文章,引起黨中央的高度重視,赤溪村成為改革開放后引起全國關注的第一個貧困村。同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出《關于幫助貧困地區(qū)盡快改變面貌的通知》,由此拉開了全國大規(guī)模扶貧工作序幕,赤溪村也因此成為“中國扶貧第一村”。
習近平同志在寧德工作期間,以深入調研起步,提出“弱鳥先飛”理念、“滴水穿石”精神,下決心帶領閩東百姓擺脫貧困。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水電資源綜合開發(fā)利用對畬族發(fā)展意義重大,主張“先有錢、先辦電”,大力推動福鼎桑園電站建設。在習近平同志的推動下,1991年桑園電站獲批立項動工建設。1993年,因建電站,赤溪村有了第一條通往鎮(zhèn)里的公路,告別了“深山孤島”的歷史。
因電站建設和公路通車,1994年下山溪自然村得以啟動移民搬遷工程,挪了窮窩,拔了窮根。

赤溪村黨群活動中心 易賽鍵/攝
搬到新環(huán)境后,赤溪村“兩委”從增強自我發(fā)展能力入手,堅持“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的“山海經”發(fā)展理念,依托當地特色資源稟賦,開始發(fā)展茶竹林、淡水養(yǎng)殖等特色產業(yè)。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時代脫貧攻堅的序幕拉開了,赤溪村也迎來了“造血”式扶貧新機遇。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精準扶貧重要思想,赤溪村打出了一系列“組合拳”:以“企業(yè)+農戶+基地”模式,建起名優(yōu)果蔬、珍稀苗木等現代農業(yè)基地;引進多家旅游公司,建設旅游項目,修通了太姥山景區(qū)至赤溪村的新旅游公路,打開旅游發(fā)展的大門……
歷經十年“輸血”就地扶貧、十年“換血”搬遷扶貧、十年“造血”“旅游+產業(yè)”扶貧的艱苦歷程,赤溪村徹底改變貧困面貌,實現華麗轉身,走出了一條“旅游富村、農業(yè)強存、文化立村、生態(tài)美村”的路子。

原赤溪村黨總支書記杜家住正在介紹情況 王宇萌/攝
“艱苦奮斗、頑強拼搏、滴水穿石、久久為功”,30多年來赤溪村堅持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引領干部群眾逐步破除“窮自在”“等靠要”等落后思想,走出了一條“旅游富村、農業(yè)強村、文化立村、生態(tài)美村”的路子,實現了由深山窮村到美麗畬寨的幸福嬗變。
來源: 黨的生活雜志
編輯:陳娥
審核:劉寧芬 林珺
責任編輯:陳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