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模式轉活土地,看福鼎如何助農增收!
走進福鼎市點頭鎮(zhèn)大山下鄉(xiāng)親果園葡萄大棚,藤蔓上掛滿了沉甸甸的葡萄,一片郁郁蔥蔥、生機勃勃的景象。
果園莊主王兆時告訴記者, 2015年在點頭鎮(zhèn)通過土地流轉租貸田地,和家人一起經營。
“2015年承租這片土地,到現在也有七年。種植葡萄和提子6畝,火龍果八畝,葡萄和提子的產量都是一畝2800斤,火龍果的產量一畝4000斤左右。”正在果園采摘葡萄的福鼎市鄉(xiāng)親果園家庭農場王兆時說道。
近年來,福鼎市積極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新機制,在不改變土地用途的前提下,采取轉包、轉讓、互換、出租、入股等多種模式“轉活”土地,因地制宜,推動土地科學合理流轉,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2017年春,王紹仕在點頭鎮(zhèn)政府的引導下,在馬洋村承包32畝土地,種植西瓜、火龍果、甜瓜、黃龍果等。這兩年,通過引入新品種、培育新技術,推動瓜果品質升級,也拓寬了增收渠道。
“一畝土地流轉800元,合同先簽十年,上半年種植水果,下半年就種植蔬菜,收入不錯。特別是今年,瓜果都賣出了好價錢?!备6κ忻魇考彝マr場負責人王紹仕喜上眉梢。
大山下村農戶朱國西在他流轉的觀洋村土地上種甘蔗和檳榔芋,老朱說僅甘蔗的收入就讓他笑不攏嘴。
“甘蔗一畝能收入2萬元,加上茶葉、檳榔芋,一年大概賺10萬元左右。”大山下村農戶朱國西笑呵呵地說著。
此外,鎮(zhèn)村兩級還按照“群眾自愿、土地入股、集約經營、收益分紅、利益保障”的原則,引導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落戶鎮(zhèn)村企業(yè),既吸納了周邊村民在“家門口”就業(yè),解決了剩余勞動力就業(yè)問題,又讓群眾流轉土地拿租金、基地務工賺薪金、發(fā)展產業(yè)掙現金。
據了解,福鼎市早在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就開始出現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那時是零星地出現了一些承包戶之間互換承包地等簡單的流轉模式。隨著農民流動的增多和現代農業(yè)發(fā)展的需要,逐漸出現了轉包、出租、入股甚至轉讓承包權等土地流轉模式。近年來中央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惠農政策的出臺,迅速激活了農村的土地市場。
據福鼎市農業(yè)農村局經管站統(tǒng)計,截至目前福鼎全市流轉土地面積68000多畝,流轉戶數8000多戶,其中通過轉包、出租、入股、互換、轉讓等五種模式流轉的土地面積占總流轉面積的90%以上,家庭農場600多個。多種模式轉活土地,已成為福鼎市農業(yè)增效、農民增收的一大亮點。
來源:“幸福福鼎”編輯部
編輯:林宇煌
審核:林翠慧 周邦在
責任編輯:林宇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