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樓市“金九銀十”的黃掉
證券時報(蔡江偉)
【小菜一碟】
房子最大的用處,仍然是居住,縱便有金融屬性,也該有所克制。
聽說,今年樓市的“金九銀十”黃掉了,聽說而已,我沒有親見。但我卻見過往年的金九銀十,熙熙攘攘的看房大軍,穿梭于各地的新舊樓盤,由正裝筆挺的中介帶著。售樓員聲色并舉地解說,買賣雙方討價還價的博弈,夾雜著中介攛掇的說辭,就是這搶房的場景了。金九銀十的盛景我也見過,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足以令人熱血亢奮,我以為。
關于樓市的眾多“行話”之中,我知道得最早的便是這金九銀十。曾經(jīng)看到有口號說,“結婚不買房,就是耍流氓”?;橐龃笫?,便以如此物化了!而買房的最佳時機,便是有兩個月,一個喚作金九,一個喚作銀十。金九者,秋高氣爽,于投資、消費等,便多有沖動;銀十者,適逢國慶長假,更是便于買賣雙方簽單;精明的商家,自然會盯上這樣的時節(jié),加推樓盤或房源,以吸引成交。漸漸地,金九銀十的成色,便成為檢驗樓市冷暖的重要指標。當然,在二十年的樓市長牛歷史中,各種搶房的案例,乃至衍生出的各種奇聞,在新聞報道中講來還要有趣得多。什么從中午砍價砍到半夜,結果卻加價幾十萬成交;什么賣家看到房價上漲,便千方百計毀約,乃至搬出婚姻財產(chǎn)分割糾紛的理由;什么身價幾千萬的富豪,為了搶房只能在雨中排隊,好不容易到了售樓處,居然連張招待的凳子都沒有;更有甚者,是開發(fā)商賣掉房子幾年后,自己起訴自己,說是無證銷售,竟生生又將房子收了回去……凡此種種,在房價上漲面前,所謂的誠信、契約精神,竟顯得無足輕重。
高房價給社會、尤其是年輕人的重壓,一天勝過一天,甚至,竟變成階層固化的推手。那時,人們最大的希望,就是“居者有其屋”。后來,終于下了決心,樓市調控的關鍵詞,也從“遏制房價過快上漲”,變成了“堅決遏制房價上漲”。各種調控的組合拳,也就相繼打出,限購、限貸、限售,加之利率、稅收、棚改糾偏等政策多管齊下,掐住了最大的炒房需求,“房住不炒”的宗旨,終于漸漸為人所認同了。
現(xiàn)在,今年的金九銀十,居然就黃掉了,則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為何如?
這是有事實可證的。試到街上、網(wǎng)絡,探聽民意去。凡想在城市謀一口生計,或干出一片事業(yè)者,除了那些炒房食利者外,可有誰不認為房價太高、壓力太大的?
房子者,居民最大的財富蓄水池,上上下下牽動的產(chǎn)業(yè),不勝枚舉,于國民經(jīng)濟之權重,罕有其匹。但房子最大的用處,仍然是居住,縱便有金融屬性,也該有所克制。過去二十年,從一線到二、三、四、五線城市,乃至十八線的村鎮(zhèn),哪里沒有經(jīng)歷房價暴漲的洗禮?當“房價永遠漲”幾乎成為信仰,不買房者被現(xiàn)實狠狠教育幾番后,連最缺購買力的人群,也要掏空六個錢包,最大限度地加上杠桿買房、甚至是炒房了。上半年各地排隊搶房、搖號的盛景,倒是像極了牛市后期的癲狂時刻——加速沖頂,然后墜落。所有人都享受著財富增長或即將增長的幻覺,卻不知當最后的散戶進場,就已是泡沫破滅的前兆。日本、美國以及香港地區(qū),哪個又不曾經(jīng)歷房價泡沫膨脹和破滅的輪回,飽嘗甘苦冷暖。
國慶長假期間,京滬深等一線城市,二手房每天成交竟然只有幾十套。而各地也陸續(xù)傳來開發(fā)商打折促銷的消息。甚至因為降價,此前購房者打砸售樓處的消息,也便時有耳聞。當初一房難求的盛景,遭遇預期變化之后,轉眼便成了買方市場,房企則紛紛高喊著活下去,爭著最大限度地回籠資金。莫非他們當初瘋狂加杠桿的時候,不知道房價終究有天花板?而經(jīng)濟對房地產(chǎn)的依賴,也是有極限的么?
(作者系證券時報記者)
責任編輯:劉寧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