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a人片在线观看视频,亚洲无码免费资源网,亚洲免费三级由黄色网站,国产91色综合久久免费,亚洲婷婷综合色高清在线,亚洲国产日韩欧美高清片a,诱人的短裙教师在线观看

首頁 專題 2018專題管理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 圖說改革

【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福建林改

2018-05-25 11:19 來源:東南網

開欄的話

40年物換星移,歲月如歌;40年砥礪奮進,鑄就輝煌。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從鄧小平“不改革死路一條”的大聲疾呼,到習近平“將改革進行到底”的錚錚誓言,中國在困頓中踏上改革開放之路,又在接續(xù)奮斗中讓這條偉大的道路不斷向前,實現了從“追趕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

作為最早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省份之一,改革早已融入福建的血液。40年來,集“臺、僑、特、海”于一身的福建,先行先試,愛拼敢贏,以“殺開一條血路”的勇氣推進改革開放,廈門經濟特區(qū)建設、國企“松綁放權”、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晉江經驗”、“長汀經驗”和“馬上就辦、真抓實干”等一批改革開放經驗享譽全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福建經濟社會發(fā)展取得的輝煌成績靠的是改革開放,今后要實現更好更快發(fā)展依然要靠改革開放。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福建擘畫“建設機制活、產業(yè)優(yōu)、百姓富、生態(tài)美的新福建”的宏偉藍圖;“多區(qū)疊加”的八閩大地,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fā)展良機。

站在歷史的新征程上,唯有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沿著習近平總書記開創(chuàng)的道路前進,不斷解放思想,堅決、徹底、持續(xù)地改革,敢啃硬骨頭,善打攻堅戰(zhàn),勇闖新路子,不斷在改革開放上取得新的進展,才是對改革開放40周年的最好紀念。

借力揚帆天地闊,擊鼓催征正當時。今起,本報推出“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大型主題報道,生動展示福建改革開放的奮斗歷程、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講述精彩的福建奮斗故事,激勵廣大干部群眾在新一輪改革開放大潮中,為推動高質量發(fā)展、加快建設新福建,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斷開拓進取,作出新的貢獻!

福建森林覆蓋率連續(xù)多年保持全國首位。圖為群山疊翠的戴云山國家自然保護區(qū)。 黃海 攝

東南網5月2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薛東 方煒杭 張杰 卞軍凱 通訊員 王發(fā)祥 魏興谷)

巍巍群山,雄踞東南,綿延千里,萬峰疊翠。

福建的森林覆蓋率已連續(xù)多年蟬聯全國第一,被譽為全國最綠的省份。這得益于一場被稱之為“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中國農村的又一次偉大革命”的改革——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林改的方向是對的,關鍵是要腳踏實地向前推進,讓老百姓真正受益。”2002年6月,在這場改革的關鍵時刻,時任省長習近平在武平考察時現場作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樣從山下轉向山上”的重要指示。

這場發(fā)源于福建的林改,開啟了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先聲,探索出一條推進綠色發(fā)展的康莊大道。十幾年來,1億多中國林農林權明晰到戶,實現了“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國家得綠,林農得利”。

今日八閩,人與森林和諧共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今日八閩,林下經濟方興未艾,“不砍樹也能致富”正在一步步照進現實。

星星之火

——八閩人民的創(chuàng)舉

“林改前,廣大林農守著‘金山銀山’過窮日子。”時任省林業(yè)廳廳長黃建興記憶猶新。

福建,人稱“八山一水一分田”,是中國南方重點集體林區(qū),山區(qū)林農占了全省人口總量七成以上。俗話說,靠山吃山,可當時的山卻是“看得見,吃不著”。

新中國成立后,集體林權制度經歷了四次大的變動,先是土改時期的分山到戶,然后是農業(yè)合作化時期的山林入社,接下來是人民公社時期的山林統(tǒng)一經營。改革開放初期,實施穩(wěn)定山權林權、劃定自留山和落實林業(yè)生產責任制的“三定”后,林權歸屬不清和分配不合理導致的矛盾,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凸顯。

黃建興解釋道,由于集體山林的產權主體沒有明顯界定,林農作為集體山林真正的所有權主體被虛置,出現了“亂砍濫伐難制止、林火撲救難動員、造林育林難投入、林業(yè)產業(yè)難發(fā)展、農民望著青山難收益”的“五難”困局。

說不清從哪一天開始,一些山村的平靜,被頻繁發(fā)生的盜伐林木事件打破了。

在永安市洪田鎮(zhèn)洪田村,黨支部書記鄧文山還清晰地記得,因為說不清林地到底是誰的。上世紀90年代,膽大的白天砍,膽小的晚上盜,其他村民覺得吃了虧,也紛紛參與亂砍濫伐,連大年初一晚上都有人摸上山去砍樹。后來,盜伐從個別人發(fā)展到專業(yè)隊,各路口設放風人員,揣著傳呼機,發(fā)現有情況就打“444”,沒有情況就打“666”。

盜伐林木,苦了干部。“夏天滿山都是花腳蚊子,一咬一個紅點,一抓腫起一片,怕有味道讓盜伐者嗅到了,連風油精都不敢擦!”鄧文山告訴記者,他們白天晚上滿山巡查抓盜伐的人,一個個通宵巡查下來,山路上奔波,荊棘間穿行,滿身刮痕疲憊不堪,好容易逮住一個,可是,那人全家老幼齊出動,守在村干部家里又哭又鬧,說是頂梁柱抓走了,日子沒法過了。

洪田村的困境并不是孤例。

在武平縣萬安鄉(xiāng)捷文村,全村2.6萬多畝林地陷入村民亂砍濫伐的混亂之中。因為盜伐,全村就有10人被抓、7人被判刑。只要聽說森林公安來了,村里很多男人都聞風“跑路”,捷文村因此被稱為“寡婦村”。

武平縣巖前鎮(zhèn)將軍村的90后返鄉(xiāng)青年鐘鑫林改前還在讀小學,他清楚地記得,爭搶之下,當時山上的林木資源越來越少,誰要上山砍樹得先打一架,誰贏誰才能上山砍樹。

八閩群山,沉默無語。然而,一些人、一些村的創(chuàng)造性舉動,猶如突然吹來的風,讓樹林唱起動人的歌——

早在1979年6月,仙游縣蓋尾公社蓮井大隊的農民李金耀與大隊簽訂合同,承包當地馬山1200畝的荒山造林,創(chuàng)辦了我國第一個家庭林場。一舉成為全國承包荒山、創(chuàng)辦家庭林場的國內第一個“包山大戶”。

1987年李金耀病逝,女兒李美和接下父親未竟的事業(yè)。2003年4月,我省《關于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正式出臺。在蓮井村以公開招標方式轉讓馬山55%山林收益股份時,李美和一舉中標,股權達70%。8月,她就領到林權證。次月28日,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全國林業(yè)表彰會上,李美和被授予“全國林業(yè)勞模”證書和獎章。今天,曾經光禿禿的馬山已是滿目蒼翠,鳥語花香。

1998年5月,永安市洪田鎮(zhèn)洪田村正在醞釀一場巨變。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林木林地產權不明晰,群眾‘靠山不能吃山’。”鄧文山說,村里總結了這些年的亂象。從那年5月到9月,洪田村先后召開20多次村兩委和村民小組會議。事關切身利益,大家對要不要改革、如何改革各抒己見,無法統(tǒng)一。村兩委最后決定:把村民小組長和村民代表集中到鎮(zhèn)企管辦的會議室討論,統(tǒng)一辦伙食。

鄧文山還記得那年9月進行的一場決定性的會議,他狠狠地掐滅煙頭,一句話平息了喧鬧聲——在場的每個人發(fā)一張紙?zhí)顚懀?ldquo;你們同意分山的寫‘同’,不同意分山的寫‘不’。”無記名投票的結果是:八成以上的村民贊成分山!不經意中,洪田村成為全國第一個把山分到戶的村,被稱為我國林改的“小崗村”。

2001年12月30日,武平縣萬安鄉(xiāng)捷文村村民李桂林,拿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1號林權證。 (資料圖片)

一錘定音

——全國林改第一縣的探索

決定性的突破,始于閩西武平。

我國的林權,是指“林地所有權和經營權、林木所有權和使用權”4項權利。2000年,國家林業(yè)局推行換發(fā)全國統(tǒng)一式樣的林權證。2001年5月,福建省林業(yè)廳組織開展換證試點,武平縣被確定為試點縣之一。

在充分調研、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武平縣在萬安鄉(xiāng)上鎮(zhèn)村開展新林權證換發(fā)工作。然而,此次換證仍只是對以往集體林再次確權為集體,并沒有解決最核心的產權問題。一開始就停滯不前,而且糾紛不斷。

“要換發(fā)證必須先明晰產權。”就在試點工作陷入停滯之時,武平縣委、縣政府開展進一步調研,“要試就試出點新東西來。”

當時集體林權作為集體所有的財產,幾十年來從未動搖過,武平縣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前提下,于2001年6月按照“試點先行、穩(wěn)步推進”的要求,重新選擇萬安鄉(xiāng)捷文村開展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

“試點工作首先面臨兩大難題,一是山要怎樣分,二是山要誰來分。”時任武平縣林業(yè)局局長鐘發(fā)貴介紹說,“捷文村在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提出‘山要平均分,山要群眾自己分’的決定,把集體山林‘平均分給農戶’。”

2001年12月30日,萬安鄉(xiāng)捷文村村民李桂林拿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1號林權證,這本新式林權證清清楚楚標注著“林地使用權、林木所有權和林木使用權歸林農自己所有”。“李桂林所在的村民小組是最先做的,一共是177份。”接受記者采訪時,捷文村黨支部書記鐘泰福還記得填寫林權證的那一晚,“既緊張,又興奮”。

2002年4月,武平縣委、縣政府正式出臺《關于深化集體林地林木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在既沒有上級授權,也沒有具體法律依據,更沒有其他地方經驗做法可供參考的情況下,武平拉開了全縣林改的序幕。

“山分了,林權證發(fā)了,但沒有上面的紅頭文件,發(fā)下去的證算不算數,分下來的山會不會被收回?”武平干部群眾們的心還是不踏實。

時間指向2002年6月,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專程來到武平調研林改工作,作出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樣從山下轉向山上”“林改的方向是對的,關鍵是要腳踏實地向前推進,讓老百姓真正受益”等重要指示。

以“明晰產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確保受益權”為主要內容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大幕由此正式拉開:2002年8月,全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會議在武平召開;2003年,福建全省推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2006年福建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并得到中央認可;2008年,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啟動,武平林改創(chuàng)舉上升為黨和國家的最高決策。

2012年3月7日,已到中央任職的習近平,在看望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福建代表團代表時,對武平林改予以充分肯定。他說:“我在福建工作時就著手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多年來,在全省干部群眾不懈努力下,這項改革已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白云深處有人家,圖為生態(tài)優(yōu)美的武平縣云礤村“森林人家”。黃海 攝

奔向綠富美

——將林改進行到底

“昔日山中砍樹年年苦,今日林下生金戶戶歡”。記者走進捷文村,看到村口豎著一塊醒目的牌子,中間寫著捷文村護林公約,兩旁刻著這樣一副對聯,上方的橫批是“林改真好”。

“這些年的變化,讓大家慢慢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靠山吃山’。”看著大棚里的花卉,林下生長的草藥,奔走的土雞,飛舞的蜜蜂,村支書鐘泰福對“林改真好”有著切身體會。

林改,激活了八閩林農的積極性,但回望來路,也并非坦途,每到關鍵節(jié)點,都伴隨著一次新的改革突破。

分山只是開始,配套改革剛剛上路——

林改分山到戶后,第一本新式林權證的持有者李桂林,在自家的林地上種起毛竹,很快,他家就蓋起三層新房。漸漸地,村里的土坯房換成新式樓房。

林農造林的積極性十分高漲,上級下達的造林計劃,遠遠跟不上群眾的熱情。新的問題隨之而來——種樹的錢從哪里來?每年開春造林,很多資金不充裕的林農要面臨幾萬到十幾萬元的一次性投入。

2004年6月,武平縣邁開林業(yè)金融改革步伐,試點開展林權抵押貸款,成立縣林地林木權屬登記中心和林權貸款擔保公司,由縣政府累計注資240萬元,再由銀行5倍放大,給予林農提供林權擔保抵押貸款,林權抵押貸款首次破冰。

不過,操作了幾年,效果并不理想。癥結在于,一旦發(fā)生貸款風險,銀行也好,公司也好,都難以處置林木資產變現。

如何破局?2013年5月,武平成立了林權收儲擔保中心,并由縣財政專門安排1500萬元作為收儲擔保資本金,林農無需再擔保就可利用林權證獲得貸款。林權收儲中心打通了林權融資最后一公里,如果發(fā)生風險就可以將被抵押的林權進行收儲,通過采伐或再次流轉實現林木資產變現。

當年7月25日,武平在捷文村舉行林權直接抵押貸款開貸典禮,捷文村的鐘泰福作為第一批林農簽訂了林權直接抵押貸款協議,獲得4萬~10萬元不等的貸款。

林業(yè)金融改革并未止步,去年7月,武平率先推出林權直接抵押貸款“普惠金融·惠林卡”,該卡授信3~5年,授信額度最高可達30萬元。因為辦卡手續(xù)簡便、融資方便實惠、有利于林農自主理財等特點,截至3月底,不到一年全縣就累計發(fā)放惠林卡465張、授信額達3854萬元。

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廣大林農的積極性空前高漲,他們把山當田耕,把林當菜種。如今,捷文村森林覆蓋率達84.2%,比林改之前同比增長6.2%,林木蓄積量比林改前同比增長43.7%。

“靠山吃山,并不一定要走造林—砍伐的老路。不砍樹也可以致富,更能富美雙收。”鐘泰福帶領102戶村民成立合作社,取名為“綠富”。他們盯準的是林下經濟:發(fā)展闊葉樹育苗、養(yǎng)蜂、種花、栽中草藥……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1年的1600多元增加到2016年的13500元。

今年一開春,捷文村被確定為鄉(xiāng)村振興縣級示范點,計劃通過三年努力把“林改策源地”打造成鄉(xiāng)村旅游特色村。

如今,捷文村鄉(xiāng)村振興步伐明顯加快,村莊建設整體規(guī)劃設計正在送審并完善中;路溪、村莊有色垃圾清理春節(jié)前已完成;沿河沿溪步道、文化中心建設項目完成征地11.3畝,占計劃任務95%;村道拓寬、硬化、新建項目已完成勘察;富貴籽、紅梅、蓮花、黃桃、野生靈芝等基地產業(yè)升級補助政策已明確、土地完成流轉、投資企業(yè)在對接。

“林改我們走在了前頭,也嘗到了改革的甜頭。”鐘泰福信心滿滿地表示,“在鄉(xiāng)村振興中,全村人民也將作示范、建新功、立標桿,再起排頭兵作用。”

新理念,喚醒了綠色經濟——

通往萬安鄉(xiāng)國道旁一個不大的院子里,地上擺著一個個木箱子,蜂群剛好采蜜歸來。

“一個箱子一年可產20斤蜜,全國各地的人都可以通過網絡實時監(jiān)控、在線購買。”70后鐘亮生是這些蜜蜂的主人,因林改而“下崗”,也因林改而“上崗”。

林改之前,鐘亮生退伍后回鄉(xiāng)成為當地林業(yè)部門的一個護林員,主要工作就是與盜伐分子做斗爭。林改后,大家都十分珍惜自己的林子,大批護林員被裁員,鐘亮生“下崗”了。

“本土烏桕樹開的綠花采下來的蜜最好??梢窃谝郧埃旧鲜情L不到碗口粗就被砍光了。”下崗后的鐘亮生接過父親的小作坊,并很快把小作坊變成大企業(yè),還注冊了商標。后來,他又成立養(yǎng)蜂專業(yè)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成為武平縣養(yǎng)蜂業(yè)的領頭人。

“林改讓大家都格外珍惜自家的林子,這些林子鋪好致富路,我有義務為大家做貢獻。”鐘亮生主動找到縣殘聯,簽訂共同扶持殘疾人養(yǎng)蜂的“三一制”協議,即符合條件的殘疾人申請養(yǎng)蜂項目可得到縣殘聯三分之一的補助,他扶持三分之一,蜂農自籌三分之一。

永平鄉(xiāng)孔下村殘疾人吳香財花2200元辦起養(yǎng)蜂場,三個月就回本了。第二年純收入過萬元。幾年下來,這個合作社解決了120多位殘疾人的就業(yè)問題,帶動500多位林農加入養(yǎng)蜂大軍。

武平縣將申請中華蜜蜂保護基地的計劃提上日程。如今,武平縣森林覆蓋率已達79.7%。越來越多的人,像鐘亮生一樣,在這座森林寶庫里面找到致富之道,并得到當地政府全力支持。

青枝綠葉撐起“涼傘”,遮住橫斜逸出、鮮紅圓潤的累累小豆豆,這就是走俏市場的觀果花卉新寵——“富貴籽”。“富貴籽”果葉層次分明,觀賞周期長達半年至1年,對水分、光照和肥料等沒有特別要求,非常好養(yǎng)。

把這種野生花卉馴化成觀賞花卉的,是一位普通農民——武平縣東留鎮(zhèn)林農羅盛金。老羅此前一直種植杜鵑等花卉,但因缺乏特色,效益不好。有一次,他偶然間看到生長在野山坡上的一種當地人稱之為“涼傘籽”的野生花卉,長得煞是好看。他突發(fā)奇想:能不能將這種野生花卉培植成盆花來賣呢?經過多年嘗試,羅盛金的野花馴化獲得成功,他把這種新的觀果花卉,取名“富貴籽”。

武平縣因勢利導,把發(fā)展野生花卉產業(yè)作為壯大鄉(xiāng)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新興產業(yè),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有利于花卉生產、基地建設和銷售流通的優(yōu)惠政策。

有了林改好政策,有了縣里的扶持,野生花卉產業(yè)初步上了規(guī)模,產品暢銷全國各地。

“這東西只有周邊有,還掌握馴化技術,咱也有了核心競爭力。”羅盛金興奮地說,“富貴籽”貴的一盆賣到近千元,最差的也有15元一株。最近,他又聽說,民主鄉(xiāng)有人成功馴化了當地一種野果,叫“黑老虎”,也叫“酒飯團”,一顆果賣出100元。

2013年10月,國家林業(yè)局對武平率先摸索發(fā)展林下經濟的做法給予充分肯定并在全國推廣武平模式。2014年1月,國家林業(yè)局領導到武平參加全省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現場會,進一步明確了創(chuàng)建示范基地,通過以點帶面,發(fā)揮林下經濟在服務精準扶貧中的特殊作用的指導意見。

2017年,武平林下經濟經營總面積143萬畝,參與經營農戶2.99萬戶,實現林下經濟總產值27.66億元,同比增長14.2%,全縣已成立林業(yè)合作經濟組織97個,扶持帶動996戶貧困戶發(fā)展林下經濟。

林改前為國定貧困縣、農民人均年收入只有3000元的武平縣,2016年農民人均年收入達1.3萬元,全縣財政收入增長近10倍,還躋身全省發(fā)展“十佳縣”。

“大家剛拿到林權證時,只會計算直接砍樹能掙多少錢,現在學會了從經營林下經濟的角度算長遠賬。”李桂林說,連綿的青山成了林農的綠色聚寶盆。

林藥、林禽、林菌、林蜂、林果……據統(tǒng)計,2013年以來,福建省級財政投入4億元林下經濟扶持資金,其中扶持23個省級扶貧開發(fā)重點縣資金達2.208億元,省級補助資金居全國第一。截至2017年底,福建各地扶持林農發(fā)展林下經濟,總面積達2910萬畝。

放眼八閩,林下經濟方興未艾,綠色經濟活力無窮,這正是我省生態(tài)文明發(fā)展戰(zhàn)略中“點綠成金”的秘訣。

責任編輯:葉著

關鍵詞

林權 林改 林農 武平縣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寧德網簡介 版權聲明 聯系我們 加入我們

寧德網 版權所有,未經寧德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512014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號:1309374

廣告聯系:0593-2831322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新聞熱線:0593-2876799

寧德市新媒體網絡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寧德市蕉城區(qū)蕉城北路15號閩東日報社三樓

閩ICP備09016467號-17 網絡舉報監(jiān)督專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