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聲音
中國過去40年的發(fā)展和改革深刻地改變了農業(yè)和農村地區(qū)。在此期間,實際農業(yè)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4.5%左右。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約20%,但淡水資源只占世界的6%,耕地只占8%,2015年中國滿足了自身95%的糧食需求。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的農業(yè)發(fā)展急劇多樣化。農業(yè)經濟現(xiàn)在高度商業(yè)化,數以千萬計的農場生產高價值商品。在曾經很少有非農就業(yè)的地方,現(xiàn)在大部分農村家庭收入都是非農收入。農業(yè)的增長和非農就業(yè)的上升大大減輕了農村的貧困狀況。這種增長是機構改革、技術革新、市場改革和農業(yè)投資共同作用的結果。
中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2.5億減少到2007年的不到1500萬。如今,中國政府的目標是到2020年消除農村貧困。
——據澳大利亞東亞論壇網站9月5日報道
中國專利申請量劇增
從成為經濟力量源泉的生物產業(yè)、醫(yī)療設備到IT,美國在先進技術相關專利方面一直是世界領頭羊。在過去10年,中國的專利申請數和國際專利公開數均實現(xiàn)了急速增加,顯示出美國與中國在戰(zhàn)略產業(yè)領域的競爭不僅局限于產品,還可能擴大至以知識產權為代表的服務領域。
中國的國內專利申請件數目前遠多于日本與美國的國內專利申請件數。這是中國試圖建設知識產權儲備的征兆。中國強化以國內專利為中心的知識產權的傾向正在增強。
從國際專利申請數來看,2017年中國的申請數高于日本的申請數,中國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中國技術開發(fā)取得進步的領域主要集中在成品上,包括新形態(tài)的IT產品、能源設備、節(jié)能運輸工具和機器人等。
——據日本《富士產經商報》9月4日報道
中國民樂傾倒美國樂迷
近期,數百名中國民族音樂愛好者前往波特蘭州立大學林肯表演大廳,觀看蘇州民族管弦樂團的“華樂蘇韻音樂會”。年輕的管弦樂團充滿活力和奉獻精神,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演出結束后,樂團獲得了長時間的掌聲。
“為了到現(xiàn)場傾聽來自蘇州的這場音樂會,我開車花了差不多3個小時。”大衛(wèi)·帕金斯說。帕金斯所在的城市離波特蘭150英里(約合241公里),他是一名教中文的老師,非常喜歡中國文化。波特蘭州立大學音樂學院院長邦妮·米奇克也和其他現(xiàn)場聽眾一樣,被中國民族樂器散發(fā)的魅力深深吸引。
音樂會由曾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行過13次演出的彭家鵬負責指揮。曲目包括6首精心挑選的民樂作品:趙季平的《慶典序曲》、劉文錦的《茉莉花》、趙季平的《莊周夢》、劉長遠的《抒情變奏曲》、朱昌耀的《牡丹亭·游園》以及王丹紅的《澳門隨想曲》。
本次音樂會是蘇州—波特蘭結為友好城市30周年慶典的一部分。
——據美國《波特蘭新聞》網站報道
責任編輯:陳美琪